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大望京,社区居民家门口有处“心灵驿站”|全球快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5-30 17:09:46

在朝阳区望京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二层,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永远有人守候,倾听社区居民无人可诉的苦恼烦闷。

这里就是望京街道社区心理服务中心,是周边居民触手可及的“心灵驿站”。

老年居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既解心结也帮“实在忙”

“李老师,这件事解决不了,我连觉都睡不好。”5月24日,望京街道在花家地西里社区的活动中心举办“邻里节”和“心理健康节”。活动还没开始,年过七旬的老街坊陈阿姨拉住街道负责社会心理服务项目的李楠,聊起了自己的“沉重心事”。

“十几万啊,搁谁家也算大钱了!”陈阿姨心疼地念叨。原来,陈阿姨因投资失误,“亏”了十几万元钱。陈阿姨为了这事儿每天吃不下睡不着。“家里谁都不能提这个事,有时候老伴儿问一句,我的火噌一下就起来了,准是一顿大吵。”久而久之,陈阿姨话也少了,人也憔悴了。

觉察到自己“不对劲儿”的陈阿姨,鼓起勇气找到心理工作者治“心病”。“您受委屈了。十几万是个大钱,但咱家没有这十几万也还过得下去吧?别总为难自己。当初买这个房,您不也是为了全家人吗!”李楠细心地察觉到了老人恼火、焦躁其实是源自自责,她找准了“病根”对症开解陈阿姨。一句“知心话”,让刚刚激动愤怒的陈阿姨平静下来,默默流下眼泪。

“老伴儿、闺女询问,也是怕您着急,可能方式让您不舒服了,这份儿心您得领啊。”李楠用自己和父母相处模式举例子,给陈阿姨宽心:“我爸我妈也是这样,听着像是埋怨,其实都是互相关心。”经过李楠的劝解,陈阿姨渐渐“回过味儿”:好像是那么回事。

“这样,您把电话留给我,我给您问问做律师的朋友。您回去尽量别主动寻思这件事,身体健康最重要。”听了李楠的话,陈阿姨“阴云密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意,忙不迭道谢,带着几分宽慰回家去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社区里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李楠说,到社区心理服务站点来咨询的居民中,老年人占比最大。有的老人与儿女共同生活,居住空间小、代际隔阂大,总是因琐事产生矛盾;有的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有强烈的孤独感;有的老人因财产、房产纠纷带来了不良的情绪。

“大多数老年人心理问题来自于现实的困境。”李楠说,社区的心理工作者在疏解老人情绪问题的同时,通常还要承担一些心理咨询以外的服务。许多涉及人际关系、法律等具体问题,往往需要对接社区帮助老人解决或改善。

主打陪伴

“社区小屋”也有大医院比不上的优势

望京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设在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二层。办公室里,摆放着舒适的皮质沙发。记者到访时,站点的咨询师沈洪伟正在为居民韩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征得韩女士本人同意,记者与她聊起了接受心理服务的情况。

韩女士30多岁,是一家知名公司的产品经理。能干的韩女士一直将事业视为人生最重要的追求,“即使领导、同事都认可我的工作能力,但我仍时常发现自己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总觉得工作做得不够好。”一开始,追求精益求精给韩女士带来了强大的工作动力,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久而久之,她的心态越来越极端了,不仅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还产生了难以克服的睡眠障碍。“长时间失眠,感觉每天晨起比上了一天班还累,一段时间后记忆力也开始有了衰退的迹象。”

韩女士为此曾到大医院的精神专科问诊,医生对症为她开具了抗焦虑、助眠的药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韩女士觉得效果并不满意。她听说了家门口就有街道的心理服务站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寻求帮助。

第一次接待她的,正是沈洪伟。沈洪伟总是耐心地询问韩女士的近况,听她诉说内心郁闷焦躁的情绪,带着她探究自己心理问题的本源。“经沈老师的引导,我才发现我的情绪问题,来源于童年不快乐的原生家庭。”原来,韩女士来自单亲家庭,小时候寄住在姑母家中。自幼有着强烈的“寄人篱下”的自觉,因此处处力图周到,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善待,于是养成了“完美主义”和“讨好型人格”的性格特点。

这是韩女士在社区心理服务站接受的第4次辅导。每一次,沈洪伟都与她进行长谈,引导她理解自己的性格,甚至通过催眠的方式引导她与自己“和解”。沈洪伟说:“我认为,她只有真正‘拥抱’童年的自己,才能走出由此带来的情绪‘泥潭’。”如今,韩女士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的好转,身体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消失了。“即使不吃药,也能睡着了,感觉真好。”她说。

沈洪伟说,心理不适、情绪波动是有可能转化为躯体症状的,因此咨询师如判断个体情况不适合社区处理,往往会将求助者向医疗机构转介。但社区的心理服务也具备医院提供的专业诊断、药物治疗所不具备的功能——那就是近在身边的陪伴与支持。“而这往往是心理治愈的关键所在。”

力破尴尬

成立心理志愿队深入社区

“实话实说,其实居民目前对社区提供的心理服务认可和接纳的程度还不高。”李楠坦诚地告诉记者,这家设在总人口超过14万人的望京街道的心理服务站,“开张”3年以来,只“接单”了数百人次。

究其原因,李楠认为这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还不够高有关系。“在邻里街坊的‘熟人社会’,有些人会对心理问题闭口不谈、讳莫如深,甚至有莫须有的‘病耻感’。”要解决这个难题,有赖于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和认知水平的提升。望京街道高度重视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心态,为此积极定期、不定期组织各类宣传科普活动。

同时,社区心理服务的“叫好不叫座”还与居民们对心理服务的了解程度有限有关。“我们常遇到与专业领域看似没有关系的求助。”李楠举例:时常有居民因半夜施工噪声扰民、居民楼跑冒滴漏、线上挂号不会操作等原因,拨打心理咨询电话。

“其实,这也不能说与我们的工作毫不相关。社区心理服务本身就是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的结合体。”在帮助居民寻求资源、解决或改善问题的同时,社区心理服务中心还对其他社区服务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心理培训,“目的是帮助他们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时候,能够更加顺畅的沟通,为居民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5月24日,望京街道分别在花家地西里、夏都雅园、望京西路三大社区成立了3支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队伍,成员大多是社区的居民、居干。“希望能在培育孵化具有心理服务能力的社区工作者的同时,帮助居民认识心理健康、减轻压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将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真正打造成为百姓家门口的‘舒心驿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关键词: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